
本文由重庆成人教育网为大家提供,重庆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6古代汉语复习资料(14),本系列资料整理了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点,分为十五篇,以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。
第十三课介词
一.介词的定义及特点
介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.动词属于实词,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;介词属于虚词,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,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.
介词的基本功能是与所带的名词.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,介绍动词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.处所.工具.方式.原因.对象等,也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后介绍比较的对象.
例:P195
1.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.
例:项羽大怒,曰:“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!”
2.介词宾语有时前置.
例:君若以力,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,虽众,无所用之.
3.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.
项伯亦拔剑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.
二.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介绍
(一)于(於.乎)
1.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.处所或涉及的范围,可译为“在”“从”“向”“到”“在……方面”.
例:初,宣子田於首山,舍于翳桑.P197
2.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,可译为“给”或“对于”
例: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.
3.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,引进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“比……更……”.
例:苛政猛於虎也.
4.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,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“被”.
例: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於人;
介词“于”在古籍里有时写作“乎”,“乎”作介词的用法与“于(於)”大致相同.
例: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,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.
“乎”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.
(二)以
“以”本来是动词,基本意义是“用”.虚化为介词,其用法也多与“用”(凭藉)的意味相关.
1.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.手段.条件.依据,可译为“用”“拿”“凭”“根据”.
例:姜与子犯谋,醉而遣之.醒,以戈逐子犯.
2.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.
“以”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,相当于“把”.
例: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.
“以”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,常有“率领”的意思.
例:宫之奇以其族行.
3.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.动机,可译为“因为”.
例: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.
4.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,可译为“在”.
例:文以五月五日生.
介词“以”还常与动词“有”“无”(亡)组成“有以”“无以(亡以)”等凝固用法.“有以”相当于“有东西(或办法)用来……”,“无以(亡以)”相当于“没有东西(或办法)用来……”.
例:臣乃得有以报太子.
河曲智叟亡以应.
“以”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比较灵活,可以位置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,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后面充当补语.
“以”作介词常有省略宾语的情况,在阅读理解时,要补出宾语以完整理解文意.
例:将行,谋于桑下.蚕妾在其上,以告姜氏.
名词或代词充当介词“以”的宾语有时前置.
例: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,思无邪.
代词充当介词“以”的前置宾语最常见的用便是组成“是以”的固定结构.相当于“因此”(凭着这个,因为这个).
例:吾闻国家之立也,本大而末小,是以能固.
以上是由重庆成人教育网提供 !
(三)为
“为”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,音wéi,虚化为介词后,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,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.
1.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.
“为”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,可译为“给”“替”“帮”.
例: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.
“为”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,可译为“向”“对”.
例: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.
2.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.
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“以”可译为“因为”.
例: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.
介绍目的的“以”可译为“为”“为了”.
例: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.
3.在被动句里,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.
可译为“被”.
例:免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.
有时,介词“为”省略宾语,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,这样“为”就直接与动词连用,来表示被动.
例:胥之父兄为戮于楚.
(四)与
介词“与”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.主要有以下是几种用法:
1.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.可译为“和”“同”“跟”等.
例: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.
有时,“与”所带宾语省略,但所表意思不变.
2.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,可译为“为”“替”“给”.
例: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.
3.介绍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“跟……相比”“对……来说”
例:受时与治世同,而殃祸与治世异.
“与”和疑问代词“孰”搭配使用表比较,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“孰与”,大致意思是“和……比谁(哪一个)更……”.
例: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
有时比较已有结论,“孰与”就带有“哪里比得上”的反问意味.
例: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蓄而制之?
以上是由重庆成人教育网提供!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相关推荐
2020年重庆自考00838语言与文化复习资料(4)
08-15重庆自考英语专业:00604英美文学选读课程重点资料(2)
11-142020年4月重庆自考00831英语语法复习资料(6)
12-14重庆自考英语专业:00600高级英语重要词组复习资料(6)
09-17重庆自考汉语言文学:00540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第二章中世纪文学
08-202020年重庆自考00394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(12)
08-20重庆自考复习资料:汉语言文学专业00037美学知识点学习(2)
11-142021年重庆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(8)
08-152020年重庆自考00536古代汉语复习资料(9)
10-062017年10月重庆自考汉语言文学: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00538复习资料(1)
09-03